在场诸公,谁能有下联相对呢?”
“李右军请讲!”(李成桂官居右军都统使之职,所以如此称呼。)
“在下洗耳恭听!”
“李右军的上联定然是极好的,若再多一个绝妙的下联,恐怕能成一个旷世名对啊!”
“那是自然!如今大敌当前,李右军还如此镇定自若,吟诗作赋。来日,破了明军,今日之事必将流传千古!”
“恐怕李右军可与淝水之战时,还在下棋的谢安相提并论!”
“更可比‘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美周郎啊!”
……
众文武官员纷纷附和着凑趣。
李成桂听了这些凑趣,兴致更加高涨,道:“如今,大明太子朱标,率军五十万,号称百万,来攻我高丽。我高丽国小民弱,李某人唯有凭平生所学的武艺,以及这一腔热血,誓死报国。所以,李某的上联是:三尺剑头安社稷”。ъΙQǐkU.йEτ
“好!李右军的上联,果然绝妙!”
“可是,这下联就难了。不仅难在如何与这上联相对,更难在如何与李右军的忠烈之气相对啊!”
“难!难!难!此联如此绝妙,莫非天授?吾等凡夫俗子,无能为力矣!”
……
一方面,李成桂这上联有“提三尺剑安邦定国”之意,其他人没那个功业确实不好对。另外一方面,李成桂一说上联,大家马上就对出下联,李成桂怎么**啊?
所以,众文武官员纷纷皱眉摇头。
“诶!有了!”
现在有资格接李成桂下联的,当然是老崔莹了。
崔莹苍眉一挑,道:“老夫给李右军对的下联是:一条鞭末定乾坤!”
“好!崔侍中此句绝妙!”
“一条鞭末定乾坤,不但完全能与三尺剑头安社稷相对,而且慷慨雄烈之气,也是完全相对啊!”
“好!好!好!崔侍中和李右军,都有如此文采,真乃我高丽苍生之幸,社稷之福也!”
“朴大人说得好!此战,虽然明军百万,气势汹汹而来。但是,天下相争,斗智不斗力也!我高丽军主将无论崔侍中,还是李右军,皆是当世儒将,文武双全,忠肝义胆,焉有不胜之理?哈哈!”
……
崔莹这下联的确相当不错。老家伙虽然最爱学曹操横槊赋诗,但是,在战场上最常用的是一条钢鞭。如此下联应情应景,就算不是千古绝对,也差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