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周廷构引兵抵达寿州城东门时,城南正处于激烈的鏖战中。而正如李源所预料,此时寿州城内守备空虚,东门城头上的叛军士兵更是寥寥无几。
于是周廷构便果断下令,列阵摆出攻城姿态,而城头上的叛军见唐军人数不多,又始终保持在百步之外,守将便丝毫不慌张,一直紧闭城门,只是引弓弩射住阵脚,双方就这么僵持着,谁也占不到便宜。
而周廷构估算着时间,李源一路兵马应与叛军交上手了,心里愈发焦急,索性命人返回八公山告知林嗣昌,将这场攻城的戏码做足。
城头上的叛军本来不以为然,此时却见唐军开始迅速地挖沟垒土,又一步步往前推进,不由得警惕起来。而恰好此时,从八公山上传来几声悠扬的号角,叛军士兵又在慌乱间远远地望见,东面山林中忽而竖起大量的唐军旗帜,许是暮色已深,视线昏暗,风吹草动之处疑有大批唐军掩藏。
周廷构抬头望见城头上的叛军皆来回跑窜,连守将也惊慌失措地回身禀报去了,又过了半个时辰,见城头上的守城士兵明显增多,应是吸引了不少叛军回城,而叛军似乎也并无出城追击之意,周廷构这才下令撤退,随后从容地返回八公山大营。
疑团解开,众将听得大呼过瘾,皆兴奋不已。尤其是刘仁瞻,对老部下周廷构的当机立断连加赞扬,而周廷构只是稍微客气了几句,便开始大谈战前的一些事情,众将很快领悟了他的用意,于是又转而夸赞起李源的未雨绸缪,顺带连着林嗣昌也得到了不少褒奖之辞。
时间过得很快,李源和刘仁瞻等人虽然疲倦,但此刻却没什么睡意,如今摆在众人面前的仍有一个严峻的问题,那便是进或退的抉择。
寿州城处在淮河南岸,位于淝水入淮之口,南北交通咽喉,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李金全据此造反,又接连庐州、光州,钱粮兵源充足,此时已非芥藓之疾,若是不及时扼制,一旦其与北面周国形成呼应,向北可夹击北伐大军,向南可威胁南唐腹地,后果将不堪设想。
虽然清淮军的倒戈令李金全如失臂膀,但今日一战李金全的嫡系卫圣军右厢,实际上并无多少损失,寿州叛军仍不下两万之众,不过倒是与如今八公山上的唐军人数旗鼓相当。
而今日一战似乎又给众将带来了不少信心,加上兵马增添了不少,因此大多数人都赞成,应继续攻伐叛军,收复失地。
尤其是老将刘仁瞻,本就报国心切,且侄子刘崇俊的惨死,也显然带给他极大的冲击,此时咬牙愤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