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曹操称相(2 / 3)

。三公开府治事,也被称为三府治事,与西汉时期不同的是,三公地位最高的,不是掌管政权的司徒,而是掌管军权的太尉!

到了汉末,三公制度实际上已经是名存实亡,掌管国家权力的人,变成了大将军(何进),后来董卓乱政之时,自称相国,总览大权,三公彻底成了摆设,毫无权力可言(比如司徒王允)。

天子刘协迁都许昌后,权力落到了曹操手里,他以司空之职,总揽朝政,总是存在个名不正而言不顺的感觉,因此,这一次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后,马上便有人表奏天子,建议恢复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并由曹操来出任大汉丞相一职!

客观来说,如果不去计较曹操是否有篡汉之心的前提下,他为大汉王朝立下如此功勋伟业,的确应该加封!别说封丞相,就是封个王爵,都不算过分!可关键的问题是,天下之人,多数都怀疑他有不臣和篡逆之心,这个假设的前提根本不成立!

因此,当建议曹操出任丞相的奏疏一经抛出,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那些崇汉士人和对汉王朝依然忠心不二的铁杆汉臣们,竟纷纷上表谏阻,以孔融和崔琰为首的那些家伙,更是跳着脚的反对,并与曹操彻底撕破了脸,在奏疏上大骂曹操有不臣之心,早晚必效仿王莽,篡汉自立!一时间,整个许都,甚至北方地区,都受到这种言论的影响,人言可畏,说什么的都有,舆论对曹操非常不利!

这个局面,令曹操始料未及!曹操平定北方后,也是志得意满,有些飘飘然,他觉得自己的功绩完全可堪任丞相一职!另外,他也想今后能名正言顺地继续把持朝政,控制朝局,便指使铁杆亲信上表天子举荐他,本以为凭自己的威望和功绩,不会有人反对,众人你好我好全都好,乐呵呵地一并上表举荐他,天子刘协再走个过场一批,便大事可济,却没想到遇见这么大的阻力!HTtρs://Μ.Ъīqiκυ.ΠEt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还是曹操低估了四百年汉王朝那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以及儒家主流思想根深蒂固的程度!民间崇汉士人,依旧很多,他们认为曹操此举,名为恢复西汉官制,实际上就是篡逆!道理很简单,丞相之职的存在,早被证明有损皇帝权威,已经废除多年,你曹操如今又要恢复,意欲何为?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谁心里都知道,恢复丞相制度,就是曹操的本意,他如果被社会舆论所阻而退缩,那丢人可就丢大了!更要紧的是,这件事,恐怕会成为动摇曹操统治基础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