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不听劝告(2 / 3)

,却不料,被他们逃到了辽东,只抓到了一个因伤掉队,被抛弃于路途中的小贼,经过审问,这家伙竹筒倒豆子,把所有知道的全都招供了!

也正是因为如此,鲜卑人知道了这伙走私武装的头目,名叫马顺,再加上逃往辽东方向事实,犍纳邪做出了合理的推测,这个前来投降的马顺,就是当年那伙走私贩子的头目,他的身上,还背负着鲜卑人的血债!

犍纳邪也是个性情中人,提及此事,显得义愤填膺,忿忿不平,说到最后,眼睛里冒火,紧握双拳,看似恨不能吃了马顺!然而,轲比能听了,却面沉似水,不为所动,紧盯犍纳邪许久,最后长长地叹了口气!

轲比能为何会是这样的表现呢?因为犍纳邪所说的一切,根本不足以动摇他接纳马顺等人归降的决心,同时,也对自己这唯一的儿子感到十分失望!

在轲比能看来,犍纳邪根本没有证据可以证明,今日来降之马顺,就是当年的走私贩运头目!即便正是其人,那又如何?不就是死了几个鲜卑牧民吗?顶多算是因买卖上的纠纷,所引发的汉胡冲突而已,一般的治安案件罢了,岂能上升到事关国家利益和战争胜负的高度上呢?

比如说这些年吧,自从鲜卑与魏国结盟以后,双方开通了互市贸易,在做买卖的过程中,难免发生经济纠纷,甚至为此大打出手,搞出人命的事件,也屡见不鲜,却并为因此导致矛盾激化,两国恶交,和谐友好,还是主旋律!

如果因为一些纠纷和摩擦,死几个人,便开始大打出手,导致两国之间爆发战争,只能说明,统治者太过幼稚了,或者说,他本来就想开战,只缺一个兴兵讨伐的借口和理由!ъΙQǐkU.йEτ

再说回马顺其人!他能主动来投,对轲比能的意义极大,或许将成为整场战争的转折点,也未可知!与此相比,他当年贩运食盐的时候,曾经杀过几个牧民的罪过,还重要吗?更何况,根本也没有任何证据指明,他就是凶手啊!

当然,谁亲谁近,轲比能还是分得清的,如果犍纳邪给出的理由过硬,他当然更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问题是,作为轲比能的儿子,也是鲜卑大汗将来的继承者,犍纳邪却显得如此见识浅薄,竟给出了这样一个荒诞的理由,轲比能又岂能不失望呢!

尤其犍纳邪平日里,痴迷汉文化,整天子曰诗云,吟词作对,慢慢失去了北方民族的勇悍精神,变成了一个书呆子,越来越迂腐,轲比能就更加不喜欢他了!

然而,轲比能也很无奈,他这辈子,女人很多,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