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人才,策问便是他亲自出的。
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次考试,皇帝亲自出题,亲自监考,亲自阅卷评定名次,因此进士们都得意地自称是天子门生。
大明后期的皇帝们大多对朝政毫无兴趣,因而所谓主考只是名义上的。
有的皇帝仪式性地在考场上露一下面,有的则根本不出席,全部事宜都交给内阁大臣去处理。
只有事必躬亲的崇祯帝才每次殿试必到,而且每次都认真地直接过问考试的各个环节。
殿试时间较短,通常只考策论一道,就是根据皇帝提出的“策问”回答自己对于一些治国大政的意见。
这相当于试题的“策问”通常也是由内阁拟出两三种再由皇帝挑选。
大多空泛无实,贡士们也是以空对空,写上些歌功颂德的话交卷。
除了极个别的例外,全体参加殿试的贡士都能得到一个“进士及第”、“进士出身”或是“同进士出身”。M.
因为有这样的传统,这一次参加殿试的贡士们早就通过各种关系从内阁里套出了原拟的两道“策问”。
事先写好了两篇洋洋洒洒的空洞文章,准备在殿试的时候誊写一遍就交差过关。
谁知道,崇祯帝这一次对内阁所拟的两道“策问”都不满意,提前一天自己重新写了策问,抓紧印刷。
总归为五个方面。
首先他对于整个官僚集团的极度不满。
在崇祯看来,官僚们在整体上已经**之极,士风败坏,庸碌无能,对此非彻底整治不可。
但用什么办法才能重振士风,使得官僚们勤廉兼备,德才并茂,他自己心中却毫无成算。
除了端正士风之外,“策问”中提出的问题还包括抵御外患、消弭内乱、治理财政和破格用人。
对于每个方面的问题,崇祯都正面表述了自己的看法。
然后指出问题的核心所在,要贡士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对于外患,他认为建州女真本来只是属夷,地域狭窄,人口稀少。
但一旦对本朝发起进攻,竟然势不可当,实在不可思议。
对内乱,他以为流贼与天灾互为因果,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于财政崇祯讲得比较具体,说是流寇蔓延,兵事孔急,国库空虚,粮饷不继。
进言的人却不考虑国家大局,总是要求减免税收。
百姓是国家之本,朝廷怎么会不怜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