域歧视”,什么“南北对立”,纷纷冒了出来,朱元璋发怒,下诏成立十二人调查小组,让人从落第北方人的卷子里增录十人。
也不知道调查小组十二人是太实在了,还是有些缺心眼,调查了半个多月,说“南榜”五十一人没问题,至于落罢的北方人,那是因为没文化,怪不得其他人……
这下问题失控了。
原本是落榜北方举人闹腾,现在轮到北方籍官员闹腾,大喝一声:“是不是看不起我们北方人?”
官员的能量,自然比举人的能量大,不仅要求彻查考官,还请旨探探调查小组十二人的底。后来,调查小组张信状告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信,以“陋卷进呈”,以致调查小组没查出问题。
朱元璋大怒,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将刘三吾、白蹈信等处理了,理由不是科考出了问题,而是他们都是“蓝玉余党”,并说刘三吾十几年前为胡惟庸说过话,这就是同情反贼的反贼,于是,刘三吾等考官被发配了。
至于打小报告的张信,也因“办事不利”被凌迟了,调查小组十二人中,只有两个人幸免于难,原因是这两个人复核之后,认为可以增补北方士子……
人处理完了,朱元璋亲自问策,这一次很干脆利索,选了六十一个人,全系北方人,一个南方人也没有。
南北榜争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杨士奇说服朱允炆早日施行“主、副课业两卷”之策的理由之一,便是避免新的南北榜争。
杨士奇是一个聪明人,他清楚一旦国子监革新取得成效,南北榜争便会演变为国子监与州府县学之争,若国子监一家独大,那惹出来的麻烦,未必比南北榜争小。
朱允炆调查过南北榜争,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冤案,彻头彻尾的冤案。
理由很多,比如刘三吾不可能科场舞弊,因为这位爷当时主持科考的时候,已经八十五岁高龄了,没错,就是一老不死的正值之人。
史书称其“至临大节,屹乎不可奇”。
对于一个没几年活头的老人来说,舞弊图啥去?没利益可言啊,总不会是希望多结交几个朋友,到时候奔丧用吧?
再比如刘三吾等牵涉蓝玉、胡惟庸案,这明显是朱元璋找不到黑锅,随手就扣了一个过去,毕竟这两个黑锅威力大,覆盖广,什么时候想用,都能扣住人。
最让朱允炆相信这是一个偶然事件的,还是数据,统计洪武朝中所有进士籍贯,属于南方籍的达百分之七十一,而越是在洪武后期,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