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没有利益冲突,且不够构成竞争威胁情况下,日本人喜欢展现出一种对中国居高临下的善意,事实上,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整个80年代,日本无论是普通国民,还是**机构,对中国都是有很多正面看法的,那个时候的中日民间交流日趋频繁,在日本国内的新闻媒体上,也出现过很多正面描写中国的新闻。
如果说80年代、90年代日本介绍当代中国的书籍,他们大多数基本上是比较客观地在介绍的话;那么从90年代后期开始,这些书籍的主题,或者这个主流正在改变,就是越来越多的日本的有关中国的书籍,它是在强调中国的危机,或者说强调中国的扩张,强调中国对日本的威胁。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当日本逐渐被中国在经济,技术和军事方面逐渐赶上甚至超越的时候,日本的对华态度就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很多亲华的日本政客下台,而对中国持有强硬态度的政客逐渐占据了主流,这实际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日本国民对于中国进步的一种担忧可失落,而到了两千年之后,双方就已经从朋友逐渐变成了竞争对手。
>但在这个年代,日本企业对中国旗并没有多大的警惕性,甚至认为中国这样的10亿级别的人口,足以成为他们的低端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倾销地,而且这种情况会持续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从而实现日本几代人的经济繁荣。
在日本的经济体系中,新产品,新技术一般是先在国内推出,然后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当这些产品在国内乃至欧美国家濒临淘汰,没有多少利润空间的时候,才会向中国倾销转移,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年前的时候,国人就听说过在日本企业界流传的一句话,那就是一流产品在国内,二流产品销往亚洲,三流产品销往中国。
而在中国企业经济交往的策略是一流产品销往欧美,二流产品销往亚洲,三流产品留在中国。
当然中日,发展水平不一样,技术含量也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此发展阶段,也没有可比性。
但不论如何,这句话也确实说明了日本企业界当时对中国的一个定位,也可以据此认为,90年代也处于一个中日的蜜月期,日本亲华派展现出来的善意,动漫,影视等文化入侵,以及国内精英对欧美日等国家的吹捧,最终造就了这段蜜月期。
所以现在安藤国威对段云的热心帮助也是综合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段云也能洞悉出他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