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第六十六章(3 / 6)

慈将目光放在了那架长犁上。

“和寻常犁铧不太一样?”他指了指犁辕,“如何选了一根弯木?”

“陆将军曾对我说……”

太史慈突然竖起了耳朵。

“她说以前在外面行走时,曾经见过一种很容易转弯的犁。”

太史慈摸摸自己偷着留出来的一点短髭,“转弯?”

诸葛亮比划了一下这架新改良的农具,“因此我留了心,总想着试一试。”

恍然大悟的太史慈看了看那架犁,又看了看一身农人打扮的诸葛亮,忍不住就乐了。

“此非正道,你不去学宫读书,倒在这里玩耍,难道不怕你叔父知道吗?”

“我小心些。”诸葛亮狡猾地说道。

对于汉朝的士人来说,“躬耕陇亩”是一件挺高尚的事,但它不高尚在种出多少东西,只高尚在士人淡泊名利,把脑子放空,专心于山野。

所以很少有人认认真真地自种自吃,管宁算是一个,他在辽东名声大盛,不仅有他开班给大家讲课的缘故,能在自己家园圃里好好干活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但诸葛亮这个和“躬耕陇亩”又不太一样,因为他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自种自吃上,而是在各种工具的改良上。

这就不太好了。

这是工匠做的事,不是士人做的事。

士人的注意力往小了说应当在明礼让,治威仪上,往大了就是立功立德立言冲击一下“三不朽”,而天天抱着农具研究很容易被诟病为雕虫小技。

“此非丈夫所为,若为人知,必受诟病,”太史慈劝道,“你虽未及冠,却已有才名在外,莫说诸葛使君,辞玉将军亦十分看重你,何必自专于此呢?”

“在下幼时顽皮,常央求兄长出门时带上我,他去求学,我则只为游玩。那时阳都城的几座市廛都十分热闹,不管我想要买一样什么东西,只要我求兄长替我买下,十步之内,必定又有一家更称我心的摊铺。后来我便记住教训,每次去逛市廛,总要比较许久。”

孔明摘下草帽,重新整一整头巾,再换一身葛布直裾,穿上木屐之后,,除却皮肤晒得有点黑,走在太史慈身边的完全就是一位令人眼前一亮的世家少年了。

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带着少年特有的清朗,但太史慈还是从其中听出了一丝哀伤。

“现在琅琊依旧清平繁华。”他说道。

“与那时不一样了,”诸葛亮说,“黄巾之后,许多人跟着黄巾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