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六章 亩产太低,农学院难题(2 / 4)

没有多作解释。

农学院院长盛仲、副院长何太吾陪在朱允炆左右,介绍着农学院的发展状况。

朱允炆见何太吾忧愁不已,开口问:“朕在这里,有什么就直说,你们是搞农业的,不需要在脸色上作文章。”

何太吾请罪一二,开口道:“皇上,农学院倾力研究,只是为了提升亩产。去年冬日,农学院安排监生进入北方、南方诸省调查亩产,发现南方亩产尚可,可北方亩产有些令人心惊啊。”

“哦,怎么说?”

朱允炆皱眉。

何太吾哀叹一声:“就以北直隶来论,许多户人虽有五十亩地,但其亩产平均下来只有三斗六升,合粮十八石,按十五税一来算,手中余粮十六石八斗,北地粮价有所下跌,十六石八斗也就合七两左右。抛开一家用度,购置花销,生病花销,一年到头来,所剩已是不多,百姓之中甚至有谚语说,收四斗者,便称有年。臣想借此机会,请皇上降低农税。”

朱允炆紧锁眉头:“亩产连一石都不到?”

一亩地,辛辛苦苦,竟然连一百五十斤的粮食都打不出来?算四斗,也才六十斤,这也太少了吧?

不是说北方一亩地一石至两石,南方两石至三石吗?缘何会如此之少?

何太吾严肃地说:“此乃监生调查所得,虽不能代表所有北地亩产,但在北直隶应该还是可信的。”

朱允炆看向杨士奇。

杨士奇叹息道:“皇上,北地少雨多旱,尤其是春雨贵如油,虽有水利渠塘,却不能解所有农田用水。稍有些干旱,就容易减产,去年时北地夏收确实减产不少,较之建文五年时,至少减了两成,但因为南方诸省粮食产量增收,拉动了全年税收,掩盖了北方亩产下降。”

朱允炆点了点头,怪不得这两年户部财政保持着稳定上升态势,并没有太大波动,原来是南方增产填补了北方减产。

不过一亩地辛辛苦苦大半年,连六十斤收成都不到,实在是令人心酸,要知道这六十斤的收成,可是需要撒下去二十五斤种子的啊。抛开种子,半年一亩也就收了三十五斤粮食,这个数量也就是一青壮劳力一个月的口粮啊。

减少税赋吗?

朱允炆不敢轻易答应。

现在朝廷凭借着十五税一的方式,积累了超出洪武时期一倍还多的财政,而这些财政,也成为了朱允炆推动新军之策、混凝土道路、疏浚会通河、营造新都、南征西征、大兴文教的根本,一旦动摇了这个根本,